達人說(174)|課程表帆布袋制作、校園家具產品設計,今天同我們一起走進小“設計師”們的心路歷程~
有專業、有趣味、有體驗!在上海市青少年科學創新實踐工作站,各路科創小達人通過自己敏銳的發現、細致的思考、反復的探索,開展了一項又一項實驗項目,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創新故事:或是關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口罩回收問題,開展了“廢舊口罩熔噴布改性用于鋰電池隔膜研究”,或是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研究了降解餐廚垃圾耐鹽功能菌的篩選與應用評估,或是對探索“宜居行星”產生了好奇,期待與科學家共同尋找人類的下一個家園……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這都是科研路上的“初體驗”!
今天,一起看看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實踐工作站的沈馨、施茹韻小達人,帶來了哪些有趣的探究。
沈馨
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實踐工作站
浦東復旦附中分校
科創格言: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達人說
設計制作課程表帆布袋
我完成的項目與校園文創有關,主體內容是設計并制作了課程表帆布袋。作為學校文創設計社團的社長,我不假思索地選擇了工作站的校園文創設計小組,希望把握住這次系統學習文創設計的機會。
主要分為四個板塊:前期調研、帆布袋設計、原型帆布袋制作、調研反饋。有別于其他類型的科創項目,或許文創設計課題并非偏重于理論,更注重實踐。從項目之初對學校的再認識、探尋學校價值主張的意向圖,查閱學習其他優秀的文創設計,到觀察生活、頭腦風暴、確立設計內容,再是起草、細化、發現問題、重新起草的反復迭代,以至定稿、紙樣制作、調整數據,最后制作原型。其實,運用的并非主要科學知識,更多的是對設計、對生活關系的體察和思考;與其說有技巧方法,不如坦言是在推翻和重塑中前進。
當然不僅僅只有設計中不斷反駁自己的困難。對于像我這樣并不長于社交的人,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難免是要為團隊協作的活動頭疼的:如何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將感受轉化為可被感受的語言;如何和初對面的同學大膽而熱烈地分享思路;如何接受他人的意見又不迷失個性。同樣的,課題研究對語言表達的鍛煉也體現在最終答辯上:既然是設計者,要怎樣講好設計故事也同樣是一個不小的考驗。
通過此次課題制作帆布袋的經歷,在設計思維上,我學到的最大的一點就是先考慮怎樣的內涵和功能,而不急于確定形式;其次還有對于產品安全等細節的人性化思考。關于方法,系統課程和實踐讓我意識到設計確實是要靠腦袋的但不能一拍腦袋就結束,同樣我也認識到,即使是設計課題也需要調查問卷的輔助。在實踐過程中,我也發現設計與制作之間相互的作用,不能沒有圖紙就制作,也不能局限于紙上談兵。
科創,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學習
通過工作站的經歷,在各組老師的帶領下,探尋了設計與生活情趣、人體感知的聯系;系統地了解并體驗了設計的完整過程;學習了Photoshop、Rhino建模與Keyshot渲染等實用設計工具軟件的使用方法;從創作者的角度看待游戲、游戲中的交互故事設計;進行了人工智能設計領域的“掃盲”;全面地了解了文創方面的知識。
學習上,科創的經歷讓我切實體驗了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帶給我的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學習、以更強的內在驅動力去學習的能力。
我想,我們學習,終歸是要為了人生的意義和世界的未來而創造的。
導師說
積極進取,敏銳且獨特地表達想法
沈馨同學在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實踐工作站課題研究學習中表現優異,課題研究過程中積極主動,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最終在成果匯報和推優答辯中取得好了成績。在課程中,同學從前期調研、設計過程、原型制作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創新研究,對學習成果和收獲進行了總結歸納,達到了課題研究的目標。
在設計過程中,沈馨使用桌面調研、問卷訪談等形式反復對文創帆布袋產品原型進行打磨和迭代,細致且具體地展現了所在學校浦東復旦附中分校“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價值主張和辦學特色。
在課堂上,沈馨同學積極進取,追求上進,踴躍參與課堂討論,敏銳且獨特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其設計作品便捷課表帆布袋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兼顧了美觀與實用性,并承載了文創產品所擁有的紀念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