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馬橋手獅舞帆布袋DIY制作課程上線啦!
沖額角,
大嘴巴,
竹片為骨,
皮紙為膚,
背繞金帶,
腰纏彩布帆布袋。
猜猜我是誰?
對啦,我就是馬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馬橋手獅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生命的記憶。
馬橋
手獅舞
重要事項
馬橋手獅舞已作為重點舞蹈列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上海卷》。
2007年,馬橋手獅舞被列為上海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6月,被列為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年11月,馬橋手獅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獅舞,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而手獅舞以其手帶獅的獨特形式,明顯的區別于地獅舞,成為一種頗具特色的舞蹈。
由馬橋鎮教委及馬橋鎮社區少工委組織開展的“傳承民族文化,頌揚民族精神”暑期線上課程,這周又和大家見面啦~
本期課程主題為——馬橋手獅舞帆布袋DIY
手獅舞,又叫手帶獅舞,俗稱調獅舞、獅子燈。馬橋手獅舞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間的獅子燈,是上海市的傳統民俗舞蹈之一。
當時馬橋鎮上街道狹窄,觀者擁擠。聰明的提燈人便用竹竿撐起獅子燈,手舞足蹈。數百年來,一直是本地主要的歲時節令習俗舞蹈之一。
馬橋手獅舞形態的特色,主要體現道具上。道具分大手獅、中手獅、小手獅。手獅舞的表演風格可分為文獅、武獅和看獅三種。
手獅舞的表演無固定形式,以行街表演時即興發揮為主。舊時舞獅者無規定服飾,只求輕便利索,一般是便服束腰。
手獅舞糅合燈彩、雜技、武術與民俗為一體。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吸取了舞龍的翻滾、跌撲等基本技巧,發揮了獅舞的粗獷勇猛又剛柔相濟以及細膩動人的表演風格。充滿自娛娛人、喜慶祥和的藝術感染力,具有祈福喜慶、娛悅身心、強身健體三大社會價值。經過歷代藝人提煉和豐富,手獅舞表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基本套路。
馬橋手獅舞
假面胡人假面獅,
刻木為頭絲作尾,
金鍍眼睛銀作齒,
奮迅毛衣擺雙耳。
古賞太平樂歡慶民俗佳節,今看手獅舞感受文化魅力。
在馬橋這片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中,手獅舞舞出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舞出了風土人情的韻味,舞出了人文歷史的悠揚,更舞出了時代發展的新篇章!
手獅舞凝聚著前輩們的智慧和美德,將在一代代馬橋人的身上繼續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下去。
現通過線上招募的形式接受孩子們的報名
如有需要帆布袋材料包的孩子,
帆布袋材料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