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布袋子里的“重磅證書”,居然和環保有關
11月4日,一張照片刷爆朋友圈。照片中,拎著帆布袋子的是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趙東元。就在前一天,他剛從北京人民大會堂領回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帆布袋子里裝的,就是一等獎證書。
據了解,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由于評選極為嚴格,該獎項在歷史上曾出現多次空缺。而這次,由他和李偉等成員完成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創制和應用”項目,斬獲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那你知道嗎?趙東元院士的一等獎項目可是跟咱們生態環保有關系呢。
隨著世界工農業的快速發展,各種環境問題日益凸現,被污染的大氣、土壤、水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類健康,環境污染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功能性介孔材料作為新興的優良吸附劑、催化劑,在環境科學中已經獲得了初步的應用,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水質凈化、氣體污染物治理、光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等。
目前,趙東元團隊將功能介孔材料創制和合成的科研成果投入到工業化生產,開展大規模制備。比如:將介孔材料作為催化劑使用,大大提高重油轉化效率,該項目全國推廣后每年可為中石化增產約150萬噸高質量成品油;將介孔碳和介孔高分子材料、噸級生產,運用于超級電容器,在北京奧運會的LED路燈和上海世博會的電動汽車上都得到了示范性應用;介孔材料還能在生物檢測、環境處理、電子材料等諸多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在大力提倡“雙碳”、綠色發展的今天,前沿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能夠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推動質量效益雙提升,為產業振興轉換增長動能。這其中,科研人員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自1998年在復旦大學工作開始,趙東元便潛心致力于功能介孔材料創制和合成的研究。一開始,學校經費有限,只提供了3萬元科研經費??墒撬麉s很從容,買了一臺電腦,就坐進了簡陋的催化樓辦公室。
據他回憶,在前4年多的時間里,自己和團隊幾乎都在“走彎路”。“整個合成過程非常復雜,就像是在一個黑箱子里亂撞。”
而一個偶然的機會,“轉機”出現了。他的團隊用反常規的方法進行實驗,測試得到了一組非常漂亮的數據,也因此啟發了趙東元。
后來,趙東元在《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文章,在“有機-無機自組裝”的基礎上首次提出“有機-有機自組裝”的新方法,并將實驗方法公之于眾。該方法吸引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余家科研機構跟蹤研究,利用相似的方法研究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等,發表論文4萬多篇。國際學術界評價這項研究的貢獻為“先驅”“里程碑”“突破”等。
縱使榮譽滿身,依然保持初心,低調謙遜。
在上海的23年里,他從一名年輕的科研人員成長為享譽國際的科學家。2000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杰出青年”基金,同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稱號;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7年,44歲的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很低調,那張證書裝在帆布袋里,轉身又去工作了。”拍攝這張照片的趙東元的同事說。
“趙院士課比天大!”11月3日傍晚,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看望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趙東元時,由衷地發出感嘆。
“作為一位教授,我們不能遲到,一百多個學生等著上課,遲到5分鐘就是教學事故了。原本安排是今天(11月4日)坐飛機返回上海,但我要給學生上課,就提前回來了。”趙東元說。
18年來,他一直堅持為本科生上課,幾乎從未間斷,即使前一天還在外地開會,他也一定連夜飛回來。
或許就是這份從容、這次初心、這份堅守,才能讓趙東元在科研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從而成為功能介孔材料領域的國際頂尖科學家,成為介孔有機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中國材料科學快速發展之路的開拓者。
參考文章:
中國青年報公眾號:《朋友圈刷屏!院士拿布袋領回這個一等獎......》
復旦大學公眾號:《院士領獎歸來,背布袋的照片火爆朋友圈!幕后原因是……》
張靜、徐歡歡、崔晨、王仁亮.《功能性介孔材料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美國總統的車隊排面,“真”環保??!網友:過火車呢……
馬克龍談實現《巴黎協定》目標:雄心、團結、信任和透明
吵而不崩、斗而不破,COP26的前世今生為何多“坎坷”?
一圖讀懂 | 秋冬季大氣環境執法工作怎么做?
來源:中國環境
編輯:周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