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籠到位,安全門打開,確認完畢!”伴隨著井口把鉤操作人員的口令聲,一隊隊黝黑膚色身著清一色工作服的礦工們走出了罐籠,進入候車室走廊,大家都在井然有序地排隊前行,常村煤礦綜采預備隊副隊長張兆云快步回到隊組會議室,那里有一個重要的人正在等著他。
門口49歲的職工家屬張芳格外引人注目,她手中緊緊攥著一只保溫杯,經過近兩個小時的車程,水溫仍舊保持在最佳的溫度,清瘦的身體因為肩膀上沉甸甸的帆布包傾向一側。這個“神秘”的帆布包,立刻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直到領著丈夫到角落里,這個帆布包才一點點露出了“真容”。
帆布包依次掏出來三個小袋子。第一個袋子里,整整齊齊疊著兒子這幾次月考的成績單,成績優異的兒子正值高三,學業緊張的他沒有隨同,父母年事已高也沒有同行,妻子此行帶著全家人的囑托,有了更重大的意義。“老爸,我肯定考個好大學,你在礦上好生看好自己,記著要安全,安全,再安全,平平安安地回家!”視頻中兒子靦腆地笑著。“孩兒,井下的事情一定要按照制度辦,不能打馬虎眼,聽著沒?”視頻電話中,父親語重心長的話語,讓這個硬漢眼中噙滿了淚水。一句句飽含關切的話語,一張張優秀的成績單,凝聚成了沉甸甸的安全囑托,感動著在場的所有人
隨著第二個袋子的打開,一張過塑后的軍裝照映入眼簾,妻子的表情變得嚴肅又認真。“咱是當過兵的人,干工作就是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脫下軍裝也是一樣,看住自己,也要看著一起干活人的安全,干啥事都不能丟部隊的臉。”妻子叮囑道,他的丈夫張兆云,退伍后在綜采預備隊工作,目前是副隊長,雖然淺綠色的軍裝換成了深藍色的工裝,但是他仍舊牢記軍人保家衛國的使命,用行動守護職工們的安全。
最后掏出的袋子體積最大,每一樣物品都承載著妻子的牽掛。因為離家遠,一周回一次家,加上丈夫年齡大了腸胃不好,可是仍舊堅持工作在井下一線,妻子擔心身體吃不消,為老公準備的一些常規藥品、黑桑葚以及能用半年的鞋墊。“家里的事情你都不用操心,爸媽還有孩子都有我呢,你管好自己上班!”妻子一邊系著本命年紅腰帶一邊說道。井下工作十余載,從門外漢到業務骨干,再到副隊長,妻子給予了強大的支持,始終飽含深情、溫暖如一。他的工作也受到了領導和職工們的認可,先后獲得了礦先進個人、礦模范班組長,多次評為礦優秀班組長,去年,更是榮獲了礦安全生產標兵的榮譽稱號。
像張兆云這樣的工人還有很多,他們是兒子、是父親、是丈夫,也是一名堅守在工作一線的普通工人,正是他們為常村煤礦做奠基者,鋪路人,才有了礦井的今天,礦嫂的“背包”裝著牽掛,也裝著礦山的希望,讓他們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共同攜手保安全,織牢安全防護網,守護礦山的美好明天。
文圖|李曉紅
編輯|常嫦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潞安化工:戎裝換工裝 崗位建新功...
潞安化工